2016年,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被批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向應用型本科整體轉型試點高校。從實踐環節破題,該校開展了一場以應用為聚焦點的實踐教學改革。該校重點增加實踐類教學的比重。
千余平方米的車間里,近百臺標準工業數控機床同時開動,砂輪鉆頭隨著指令躍動飛走,不起眼的原料經過車、鉗、洗、磨等多道工序,在藍領們的精心打造下,變身為可用之材……每天下午,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的工程實訓中心,都上演著這熱火朝天的一幕。
2016年,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被批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向應用型本科整體轉型試點高校。從實踐環節破題,該校開展了一場以應用為聚焦點的實踐教學改革。
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是教學改革的導向,實踐是理論的延伸,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原理,還要讓大家從知道了向會做了轉化。該校黨委書記李幼平說。
該校重點增加實踐類教學的比重。在新修訂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各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均在33%以上,工科類專業實踐占比更是突破了40%。在學生實踐教學環節,一套四步走的應用能力實踐教學法也逐漸形成。理論先導、教師示范、學生操作、現場答疑,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從量變到質變。
大國工匠,最在精細。高水平應用型人才作為工匠精神的繼承者,怎樣才算得上合格?桂航的標準是:精到毫米,細至嚴苛。
作為教育部數控技術及應用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任務院校,桂航制定了客觀嚴格的評判準則。該校工程實訓中心負責人從柜子里拿出了一個鐵判官:這個標準模具就是產品合格與否的量度,正負超過0.2毫米、不能通過模具的產品,就要被判定為不合格。
專業實踐的深化,不僅打牢了學生的應用能力,也激活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栾w機、水上飛機、輕木載重飛機……這些在該校微/小飛行器實驗室里整齊列隊的寶貝,都是由學生創新團隊自主設計、獨立制作的。
為更好地指導學生創新實踐,該校專業實驗室全天候面向學生開放,并配備了專職教師全程指導。實驗室里開展的實驗不限于書本,同學們可以自由發揮創造力假設和求證。
熊燦松是該校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大三的學生,從大一開始,他的課余時間都泡在了實驗室里。從一個一無所知的飛行夢想家,到學會使用軟件設計虛擬的三維飛行器模型,再到自己動手制造零件,最后獨立完成整體裝配,一系列創造性的實驗和實踐,讓他對專業知識的應用由表及里。經過幾年的努力,創新杯第六屆全國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一等獎等獎項紛紛被他和團隊成員們收入囊中。
像這樣的專業創新實驗室在桂航不在少數。通過實踐帶動創新,不僅學生的知識學活了,學科專業建設也取得了新突破。該校物流工程(航空物流方向)、汽車服務工程等專業被評為四星專業,專業社會認可度躋身全國前列。
緊密聯系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大力開展校企合作,是該校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又一密碼。2016年5月,該校與企業正式簽訂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協議。校企雙方共同制定飛行器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專業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該校航空航天類特色專業集群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此外,該校還與近百家國內外企事業單位搭建起專業全覆蓋的校企雙主體育人平臺。與桂林通航有限責任公司共建飛行學院;與中興、海信、寶鋼等知名企業廣泛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與美國羅克韋爾公司聯合打造千萬元級自動化實驗室……牽手企業使該校實踐教學設備生均值持續保持在萬元以上。
業界積極參與,產學研深度融合,這是書本知識向應用能力轉化的催化劑。該校校長易忠表示。
專業技術好、創新能力強,畢業生自然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千里馬。該校畢業生就業率遠超全國同等院校水平,連續13年榮獲廣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